本報記者 孫震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11月18日07版)
  孫震製圖
  “鬧洞房”作為婚禮的傳統重頭戲,在過去,具有為新人祝福和性啟蒙的美好意味。到今天,全國各地都出現了不同的“鬧洞房”項目,但也常因鬧得太大太過,給新人和雙方親友都帶來了不愉快,甚至產生矛盾。該如何看待這種婚俗?
  上周,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手機騰訊網對21155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,79.2%的受訪者都曾經歷過“鬧洞房”,60.9%的受訪者直言並不喜歡“鬧洞房”婚俗。
  60.9%受訪者不喜歡“鬧洞房”
  調查中,79.2%的受訪者經歷過“鬧洞房”,其中45.4%的人曾參與鬧過。然而,60.9%的受訪者並不喜歡這一婚俗。
  今年29歲的李新丁剛在發小婚禮上做了次伴郎。他告訴記者,他參加過至少10次婚禮,但只有這次讓他感覺最溫馨。“雙方親朋的要求都比較隨意和簡單,同吃一個蘋果、重現求婚場景等。在場的人都很感動,細節之中足見感情深厚。”
  李新丁此前曾去內蒙古參加同學婚禮,“新郎反串、穿絲襪拉車等‘鬧洞房’怪招,讓新人出盡洋相,還一直耗到了後半夜”。他說,“婚姻是莊重的,新人也是純真的,逼著他們當眾脫衣服等做法,並不得體。”
  民俗學家艾君介紹,傳統上,“鬧洞房”又稱“逗媳婦”,有“三日無大小”、“鬧喜鬧喜,越鬧越喜”之說。其起源在史學界、民俗界說法不一,現在主要有兩種聲音。
  一是史學追溯。認為其始於先秦漢代時期。近代人楊樹達引漢末仲長統《昌言》中的記載:“今嫁娶之會……顯陰私於新族之間,污風詭俗,生淫長姦,莫此之甚,不可不斷之也。”“從中可知,鬧洞房從出現伊始,就被視為一種陋俗惡習。” 艾君說。
  二是民間傳說追溯。有“漢文化驅邪避災說”,相傳紫微星下凡指點賓客用嬉戲說笑聲驅走洞房裡的魔鬼,保護新人。還有“狩獵游牧民族征服說”,大概與北方民族的生活習性有關。“他們認為在新婚時讓男人忍受棒打可以證明是一個合格丈夫。”艾君說。
 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、民俗學家仲富蘭說,關於“鬧洞房”來歷的說法之一,“是人們性意識的外化。人們從鬧房戲婦中,表現了對異性的某種挑逗,發泄出來便可剋服既羡且嫉的心理。這種對異性的態度與行為在平時是受到嚴格限制的,‘鬧洞房’正好提供了一種機會”。
  “此外,也與古代婚制有關。”仲富蘭解釋,封建社會盛行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,婚前男女不認識,只有等到洞房花燭夜才可一睹新娘芳容,“顯然新婚之夜是陌生和難堪的。因此,鬧洞房習俗可以消除兩人的距離和陌生感,協調緊張氣氛,起到融洽感情的作用”。
   74.3%受訪者認為“鬧洞房”無助於促進婚姻關係
  儘管“鬧洞房”在傳統社會的婚姻關係中具有積極作用,但在當下社會,這種作用已經不再明顯。調查中,74.3%的受訪者認為“鬧洞房”無助於促進婚姻關係,17.0%的受訪者認為會有負面影響。
  現在一些地方的“鬧洞房”存在什麼問題?52.9%的受訪者認為是鬧的分寸掌握不好,造成不愉快,37.9%的受訪者覺得一些做法太低俗,是對新人的侮辱。其他還有“假鬧變成真為難,引發糾紛”(14.0%),“讓新人筋疲力盡,得不償失”(12.7%)。10.9%的受訪者指出“長輩參與‘鬧洞房’,倫理秩序混亂”。
  做律師的李新丁說,“鬧洞房”的分寸掌握不好,很容易造成糾紛。他曾接觸過一個案子,幾個伴郎藉著酒意和新娘瘋鬧過頭,被控猥褻和強姦,“最終如何認定其實對當事人已無意義,傷害都已經造成了。聽說最後新郎和幾個朋友絕交了,帶新娘遠走他鄉。”
  在廈門務工的寧海則,自己結婚時就遭遇過不愉快。他老家在安徽農村,結婚當天,按照當地習俗,媳婦要用自己的煙給男方幾位男性長輩親戚點煙,取接續香火之意。“他們一邊抖動身體,製造難度,一邊對我媳婦‘上下其手’。別的親戚結婚時也都是這樣,但輪到自己時,實在是非常惱火和鬱悶。這樣的羞辱讓媳婦當場就翻臉了,當時就說婚不結了,我們和長輩大吵一架,直接就返回廈門了”。
  周茂樹在吉林一座小城市當婚禮策劃和主持人,他說:“有些長輩不顧自己身份和倫理秩序,和孫子輩開起了‘葷’味十足的玩笑,真是尊嚴掃地。中國傳統人倫關係最講究秩序,在這樣一個秩序錯亂的家族裡,任何人都很難有安定感。”
  仲富蘭認為,“鬧洞房”成為社會問題,有它的歷史原因。例如,我們傳統社會的公共生活不發達,“所以每當遇到婚喪嫁娶一類的活動,相干與不相干的人,就將其看作是難得的社交場合和宣泄場所,無從形成合理的規則”。
  “‘鬧洞房’這事,從來沒有達成關於底線的共識。不可否認,大多數‘鬧洞房’都以喜劇收場,但鬧劇、悲劇、慘劇也從來沒有間斷過。”仲富蘭說。
  調查中,70.7%的受訪者直言,應該抵制低俗“鬧洞房”,維護正常的倫理秩序。
  受訪者最期待充滿美好祝福、傳承傳統文化的婚禮
  受訪者最期待什麼樣的婚禮?調查中,51.9%的受訪者表示是“充滿美好祝福的”,19.6%的受訪者希望能“傳承傳統文化”,17.5%的受訪者希望是“自由隨性的”。此外還有:“和睦的”(9.9%)、“簡約綠色的”(9.0%)、“充滿創意的”(8.0%)、“積極的”(6.0%)、“現代時尚的”(4.5%)等。
  28歲的重慶妹子向寧陽,研究生畢業後在一家國企工作,“家人催我結婚都快把我催熟了,但婚姻說到底還是自己的,可能我錯過了早班機,但我不想因為急著離開隨便登機。年紀越大越應該沉得住氣。”
  向寧陽以前希望自己的婚禮能夠高大上,“跑車、紅毯這些橋段都幻想過。現在我更想要溫暖、和睦的儀式,把深情都放進細節里,而不是喊給別人聽”。
  艾君認為,近幾年,隨著傳統民俗文化熱的興起,一些封建社會的舊風舊俗也開始在民間複蘇。必須看到,我國傳統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中,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精華。“鬧洞房”在當今文明社會,必須被賦予現代文明內涵,保護好傳統婚慶的喜慶祥和主題。在堅守中華文明的基本倫理道德基礎上,讓中華婚俗文化不失民族性又兼有世界性,永遠具有青春的時代氣息。
  仲富蘭認為,時至今日,徹底禁絕“鬧洞房”習俗,不符合現實國情與民族文化傳統,關鍵還是要加強年輕人的法治意識與底線意識。底線意識說到底就是規則意識,不能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他人,這是社會交往的基本規則。“孔老先生有過教導,‘發乎情而止乎禮’,這句話說得非常好”。
  受訪者中,90後占44.4%、80後占34.8%、70後占11.2%、60後及以上占9.5%。  (原標題:70.7%受訪者呼籲抵制低俗“鬧洞房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z59nzrpf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